康熙为什么杀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案的真相扑朔迷离

本文已影响1.2W人 

历史上怀揣着亡国的仇恨,走上了复国之路的皇室遗孤不在少数,但是在明末清初,却出现了一个让大清备受煎熬的朱三太子,而且这个打着朱三太子名义复国的人似乎并不止一个,那么朱三太子究竟是谁?康熙为什么杀朱三太子?折磨了清朝数十年的朱三太子到底是谁?朱三太子案的真相又是什么呢?下面本站的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吧!

康熙为什么杀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案的真相扑朔迷离

康熙为什么杀朱三太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明思宗朱由检为了让女性家庭成员免受起义军凌辱,令皇后自杀,又亲手杀害了自己女儿和所御妃嫔数十人。在动手杀害女性家属之前,明思宗把三个皇子召入皇宫,叫他们换穿民衣,并叮嘱:“万一生还,一定要光复社稷”。做完这一切,明思宗便在寿皇亭自缢而亡。

崇祯皇帝的这三个苦命皇儿子流落民间,成了满清帝国的心病,顺治和康熙两朝,始终笼罩在所谓“朱三太子”的恐慌中。“朱三太子”,说的其实是皇四子、永王朱慈焕。“朱三太子”最早出现在顺治8年(1651年),有人告发一个茶叶贩子是崇祯帝的三皇子。顺治12年(1655年)2月19日。漕运总督蔡士英向朝廷报告,江西南昌人朱周錤自称“朱三太子”,“暗通海贼,潜谋叛乱”。康熙初年,又有人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闹事。

康熙十九年,在陕西汉中有有人自称朱三太子反清,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三藩之乱之时,福建蔡寅也有人诈称朱三太子,拥众数万,与台湾郑经勾通反清,被清军击败于天宝山。

康熙为什么杀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案的真相扑朔迷离 第2张

入关之后满洲贵族在京城周边大肆圈地,加上政府实施“逃人法”,八旗主奴、主佃矛盾非常尖锐。农民杨起隆利用宗教做掩护,秘密发动民众,到康熙12年,已组织了奴仆、佃户约千人。12月22日,杨起隆率众举事,自称“朱三太子”,建年号为“广德”,起义者头裹白布、身束红带扑向敌阵。起义很快失败,200多名起义者被屠杀。然而,此事带给清政府的心理冲击却不可小视。

康熙四十年后,江苏太仓﹑浙江大岚山等处反清力量均称拥立朱三太子。四十七年正月,捕获在浙江大岚山起兵抗清的张念一,四月,清廷根据他的口供在山东汶上县捉获张姓父子,指为起义军所拥立之朱三,押解至浙审问。张供认本名朱慈焕,系崇祯帝三子,长期流落河南﹑浙江等地,先后改姓王﹑张,以课读糊口,时年已七十五岁,与江南﹑浙江等处反清力量并无关系。但清廷指其伪冒明裔,以“通贼”罪仍将朱氏父子解京处死。朱三太子一案从此才告终结。然而,“朱三太子”似乎并未收手。

康熙60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爆发,此人依然自称明朝后裔,也是打着“朱三太子”的牌子。到了雍正朝,甘凤池、周昆来、张云如等人也借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大肆活动。

上述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闹事的没有一个是正宗的,“原装”的朱三太子胆战心惊的活了七十五年安安分分最后却被牵连至死。

康熙为什么杀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案的真相扑朔迷离 第3张

清入关后,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假冒的“朱三太子”。并非因为老百姓真的认为明王朝有多好,他们其实也知道大明江山小半亡于关外的清政权,大半亡于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军,现在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感觉到清朝统治者只懂得依靠屠刀夺取政权,不在乎民心,“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清朝统治者残暴至极的证据,加上清政府授予满洲贵族的大量特权。又极大地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老百姓自然只能借助“朱三太子”的名号,唤醒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的亡“国”之痛,以便推翻现政权。

只要统治者不将国家的管理权交给老百姓及其代表,“朱三太子”就抓不完杀不绝。孙中山先生最初发动革命也提出过“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如果我们忽略其最终的政治目标,只讨论其行事手段,他不也是一个晚清的“朱三太子”吗?

一个正常的朱三太子并不可怕,人生不满百,朱三太子再跟现政权作对,也总有从地球上消失的一天。最可怕的是一个社会的制度老是逼着人一批批去做“朱三太子”,使国家失去安宁。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最大的“朱三太子”其实是自私的封建统治者自己。

朱慈焕是朱三太子吗?

朱慈焕(1633年—1708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五子。崇祯六年(1633年)出生,母田贵妃。甲申之变后,朱慈焕为躲避祸乱,隐姓埋名,先后多处安身。虽然本人并无复明逆反之意,但朱慈焕的存在对满清政权而言始终是一个威胁,很多人借着拥立他的名号从事逆反活动,“朱三太子”成了当时的一种旗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朱慈焕在汶上县被捕,并于当年被清康熙帝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凌迟处死,享年七十六岁。其子嗣亦皆被杀害。

康熙为什么杀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案的真相扑朔迷离 第4张

朱慈焕崇祯六年(1633年)出生,后封永王。甲申之变时,年十二,仓皇出奔,流离颠沛。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十三岁到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给事中,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年十九时,王家突遭变故,慈焕再度流亡江湖。至一佛寺中削发为僧,偷生度日。 后又往浙中,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后两人谈经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私塾为生。

康熙四十四年,在宁波认识秀才张月怀,后来别人亦称他张老先生。 不久,发现张行事不安分,便带家属居湖州长兴县。 后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 闻得事发,妻女六人,均上吊自尽,三子一孙,被捕收。朱慈焕躲避流亡。康熙四十七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岚山起事的浙东和尚张念一,并从其口中得悉慈焕的行踪。四月,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两年多的朱慈焕被捕,押解京师受审。

清朝早期有关"朱三太子"的风风雨雨,反复告诉后人:亡国太子必须死。不论是投奔哪一方,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没有人愿意他们出来分享政治权力,也没有人愿意他们隐居在民间成为政治隐患。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