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当“国漫”陷入“超燃”的内卷

本文已影响2.78W人 

《姜子牙》:当“国漫”陷入“超燃”的内卷

电影《姜子牙》海报


抱着把《姜子牙》当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续集心态来看的观众,恐怕或多或少会对这部影片有些“失望”。对比姜子牙和哪吒这两部影片的主人公,差异不可谓不明显:一静一动、一智一勇,一个心有牵绊、一个狂放不羁。较之《哪吒》,《姜子牙》也因社会对“封神电影宇宙”的好奇,背负着更为沉重的市场期待。从上映数日的社会舆论来看,人们的关注点已从“哪吒时代”关于经典文本或传统文化的改编更多地转向了对影片内容本身的关注,正如豆瓣上一条高赞短评“画面不错,剧情牵强”所指出的那样。

如果说《哪吒》的“爆款”仅仅是一匹黑马,那么《姜子牙》则在上映之前便不经意间肩负了必须成为“爆款”的宿命。历经从《大圣归来》《哪吒》到本片的过程,国人们不知不觉开始对“超燃”的中国动漫以及动漫中“超燃”的段落产生由衷的期待。然而,《姜子牙》中的“超燃”时刻,却又未能使一些观众体验到在前述影片的观影经验中曾经体验的释放感,因此舆论场中对本片剧作水准的指摘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或许是《姜子牙》负载着看似更深沉的故事主题。倘若哪吒所要达成的目标仅是简单的自我人性解放,姜子牙则必须怀揣着他人的苦楚,打破人间与“静虚宫”之间命运连接的“天梯”,扯断绑在人、妖之间的“宿命之锁”,形成一种更大意义上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因此,这种在逻辑上更为复杂甚至具有一些哲理性的主题内容,在传播—接受上未必能像前者一样高效。

与《姜子牙》一起负重前行的“姜子牙”

影片《姜子牙》备受市场期待,而主人公姜子牙在影片中同样受到不小的压力。例如,在姜子牙将要处决九尾妖狐(妲己)之时,他的欲望所受到的考验就是巨大的。原文本《封神演义》中将这一段落写得“情迷意乱”,小说写道:“那妲己绑缚在辕门外,跪在尘埃,恍然似一块美玉无瑕,娇花欲语,脸衬朝霞,唇含碎玉,绿蓬松云鬓,娇滴滴朱颜,转秋波无限钟情,顿歌喉百般妩媚……众军士被妲己迷惑,皆目瞪口呆,手软不能举刃。”电影对该段落做了一定的改写,至少被迷惑而导致“手软不能举刃”的不是“众军士”,而变成了姜子牙。关键是,当影片中的姜子牙意识到苏妲己的无辜元神仍然潜藏在九尾妖狐体内并意欲将其解救之时,开启了他与容纳自己的神仙机构“决裂”的序幕。

《姜子牙》:当“国漫”陷入“超燃”的内卷 第2张

电影《姜子牙》剧照

事实上,这个姜子牙所在的、依靠仙术将自身意志施诸人间的“静虚宫”,以及潜伏于其中难以一窥真容的“师尊”,虽然以“拯救天下苍生”为旗帜,但他们不仅对“狐族”大搞种族灭绝政策,而且还利用人与狐的矛盾窃据了“三界之首”的位置。当这一“政治阴谋”在姜子牙与小九(妲己)的旅行中慢慢显出真容后,就迫使他逐渐对自己的过去、“静虚宫”的权力、“师尊”的权威产生怀疑。

《姜子牙》:当“国漫”陷入“超燃”的内卷 第3张

电影《姜子牙》剧照

应承认,这种发现真相之后陷入自我怀疑桎梏的情绪,对一个几乎已将“众神之长”的尊位收入囊中的成年人来说,是极度痛苦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因此,影片中的姜子牙从一个对“师尊”之命言听计从的首席弟子,迅速蜕变成了一个奋不顾身、砸碎枷锁、追求真理的“叛逆者”,他毫不犹豫地挥手告别了年轻时在自我迷醉中确证自我价值的幻影。这一书写,使《姜子牙》成为了一部符合当代社会气质的成人童话。只不过,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要读懂一个成年人的如此心理,显然要比理解顽童如哪吒般之狂放叛逆更为生僻、更有距离,因此《姜子牙》的“超燃”未必能击中每一个人的内心。

中国动画“低幼化”之问

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动画常常被迫与“低幼化”画上等号。网络社区里的“80后”、“90后”常常将以童年时代看过的日漫、美漫自我标榜,对“00后”们所热衷的“熊出没”系列、“喜羊羊”系列等大吐其槽。

近来,当“国漫”一词向中国动画借位,并成为摆脱“低幼化”倾向动画作品的代名词之后,它们已悄然成为影视等文化市场上的黑马,并逐渐与进口动漫分庭抗礼。“国漫”在内容与制作水准上为中国动画“争口气”的同时,也裹挟着某种民族主义使然的结果,被赋予了一个个“超燃”的段落。《大圣归来》中悟空在火焰中挣脱手铐脚镣的变身、《哪吒》中“魔童”顿悟而蜕变为美少年之身力挽狂澜的激情时刻,的确为我们带来了惊叹与热泪交织、震惊与惊喜并存的狂欢体验。不知不觉,这种感官上的“超燃”,似乎成为了“国漫”走红的标配甚至必备要素。然而,寡欲深沉、须发皆白之姜子牙所应有的“超燃”,呈现出来必然不是一个仅止于爽感的“免冠徒跣”的“庸夫之怒”。

《姜子牙》:当“国漫”陷入“超燃”的内卷 第4张

电影《姜子牙》剧照

从这一人物固有的文学形象以及本片所新塑造的银幕形象来看,跋涉于天地之间的姜子牙之所以为“国士”、为关云长之前的“武圣”、为孟子所赞誉的“天下之大老”,恰是因为他的“超燃”时刻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使命,而是涵义更为深广的社会(“苍生”)问题。这种在“超燃”形象塑造中对内涵掘进的努力,却未能使人们普遍为之动容——正如豆瓣上另一条高赞评论“没有好的世界观就是浪费美术”所说的那样。

防止“国漫”陷入“超燃”的内卷

笔者认为,“国漫”电影的视觉与内容呈现不应仅有“超燃”的一种模式,也应努力树立与建构起支撑“超燃”表达内涵与意义的现实和社会基础。如果执着于“超燃”的表现力而忽视了对其内涵的经营,那么此种流于程式化的写作方法迟早有一天会迎来市场上的审美疲劳,在主题上也可能很快陷入内卷化的瓶颈。我们知道,以《姜子牙》的原文本《封神演义》为代表之一的中国古代通俗志怪文学作品来说,其意义多在于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志怪题材不止是一副“致幻剂”,更是现实的“照妖镜”。一种观点认为,《封神演义》成书于明朝政治、思想发生严重危机之时,它用魔幻形象的方式演绎了商周革命的历史,对明朝压制孟子民本思想的专制政治提出挑战(石昌渝,2004)。讲演“武王伐纣”的历史,不过是为了“鉴今”。在《封神演义》的“前身”之一《列国志传》中有一篇余邵鱼题的引子,说:“骚人墨客沉郁草莽,故对酒长歌,逸兴每飞云汉,而扪虱谈古,壮心动涉江湖,是以往往有所托而作焉。”其现实指涉的取向是不难体察的。

《姜子牙》:当“国漫”陷入“超燃”的内卷 第5张

电影《姜子牙》剧照

可以看出,经典文本的开发潜力是无穷的,“借神演史”的《封神演义》本身也是对历史传说的“二次开发”。因此,一个优秀的、源自于经典文本的银幕形象,不仅应来自传统,且应贴近其所处时代的现实。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姜子牙》中除姜子牙形象的塑造被赋予了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内涵之外,“静虚宫”里“师尊”—“师祖”之间“权责分离”的权力结构设计,也像极了一个颇具现代管理理念的大型企业。只是,身处“国漫”发展高点、担负着“爆款”使命的《姜子牙》仍然背负着“超燃”的包袱,而不得不设计了一个姜子牙“大闹静虚宫”的“超燃”片段。需知,“超燃”的剧情高潮部分,须当按照剧作内部对人物的原生作用力来安排,倘若它可能起到破坏剧作完整性和流畅度的反效果,就应毫不迟疑地将之与那个“包袱”一齐舍弃。因此,今后的“国漫”电影在分众化将更为显著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或应当更注重对主题内容及内涵的深度挖掘,而“封神宇宙”的系列电影则更应着重发现传统文化与经典文本内在的生命力——这事实上是所有对“国漫”有所期待的国人之共同憧憬。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