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三舍有多远 退避三舍主人公是谁典故介绍

本文已影响2.22K人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成语源自于春秋时期的典故,只是退避三舍中的“三舍”究竟有多远?这个成语具体是什么意思?又跟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下面就来告诉大家吧。

退避三舍的三舍有多远 退避三舍主人公是谁典故介绍

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其中“三舍”的意思并不是指的三间房屋,更不是三里地,而是九十里的距离。“舍”字在古代有特别的意思,古代人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所以“三舍”严格来说应该是九十里的意思。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这个典故跟晋文公重耳有关。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要杀自己的儿子。太子申生死了之后,弟弟重耳为了躲避追杀,一路逃亡到了国外。在外流亡的这些年,重耳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比如在楚国的时候,他就曾经得到过楚成王的帮助,楚成王以上宾之礼招待了重耳。

退避三舍的三舍有多远 退避三舍主人公是谁典故介绍 第2张

楚王觉得重耳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他就跟重耳说了这样一番话。他问重耳,如果将来有一天他回到了晋国,会怎么报答自己的恩情?

重耳有能力成为晋国的国君,面对楚王的试探,他说假如自己将来真当上晋国国君的话,他会让晋国跟楚国交好。万一有一天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遇到,那他会选择让军队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三舍有多远 退避三舍主人公是谁典故介绍 第3张

后来重耳果然回到了晋国,成了晋国的国君。身为晋文公的他,并没有忘记跟楚王的约定。慢慢强大起来的晋国,果然跟楚国在战场上遇到了。晋国军事力量很强大,如果正面交锋,楚国肯定不是晋国对手。谁知道这个时候晋文公想起了当初许下的诺言,他下令让军队退后九十里。不明真相的楚国军队继续追击,谁知最终在城濮之战中败给了晋国军队。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背后的历史典故。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